上个月换了新显示器,DELL UltraSharp U2723QE,27 寸 4K,Windows 和 Mac 都开到相当于 175% 缩放的字体大小来用。大多数软件都没什么问题,就是我自己设置分栏界面的 foobar2000 的字体没能跟着系统调整过来,于是我花了一些时间来重新设置 foobar2000 的界面。
其实我现在已经不怎么用 foobar2000 了。大多数情况下我把 foobar2000 作为一个音频转换器来用,开一下转换好了就关掉。我还曾经在 foobar2000 里摆着好几张专辑的 playlist,虽然没有把整个音乐库导入 foobar2000 但把 foobar2000 作为几张最爱专辑和音乐人的快捷播放器来用,这个用法自从我从大约 18 年开始,为了给 iOS 那个到现在都没修好的 bug ——「只要从非音乐库里拖放文件进 iOS 设备就每个音轨显示一张专辑而不是所有音轨都显示在一张专辑里,需要删掉重新拖一次」做 workaround 于是把所有音乐都导入到 iTunes 音乐库之后也就废弃了。现在,iTunes 音乐库就是我整个音乐库,我如果需要听一张专辑的话打开 iTunes 搜索即可。
但是当我重新调整 foobar 的时候,我发现了另一个尘封已久的功能,以文件夹为单位进行音乐管理的时代的遗迹:Misc 文件夹及其播放列表。
以前我除了把新单曲和专辑的完整抓轨放到仓库文件夹里保存之外,还会把其中比较喜欢的曲目复制一份放在 “Misc” 文件夹里,然后再次挑选部分曲目放到我按文件夹组织的随身音乐播放器的 “Misc” 文件夹里。4GB 容量的 A826 并不能存储太多音乐,哪怕全部重新压缩成 128Kbps 的 AAC 也仅仅能存储约 30 张专辑,所以我必须通过这种方式来精简出喜欢的音乐来节约空间。
在那段每天骑来回一个小时自行车上下班的时光里,当我想不起来要听什么的时候,我就会打开 “Misc” 文件夹进行随机循环播放。这个习惯直到某位(有钱的)朋友送了我一部 iPod Touch 32GB,容量不再是问题而这个方便的播放列表慢慢变成问题之后开始从我的生活中消退;我电脑里的 “Misc” 文件夹的功能也随着每天下班吃完晚饭后不再坐在台式电脑面前解决所有休闲娱乐问题之后慢慢淡化,以至于我坚持了几年继续更新这个文件夹后也终于放弃了这个习惯。从播放列表的文件可以看出,从 2017 年初以后就不再更新了。
说到 iPod 就不得不提 iTunes。在出现 iPod Touch 这种自带操作系统和网络连接、可以登录 iTunes Store 直接购买或下载音乐的型号之前,iPod 的使用和 iTunes 这个软件密不可分,以至于到现在,iTunes 依然是往 iPod 和 iOS 设备里导入自行抓轨文件的唯一正统方式。因为往 iPod 里导入音乐必须使用 iTunes,对这个软件的争议就从未停止,我最早见到的对 iTunes 的抱怨就是「我把 iPod 插到别的电脑上去同步了一下,里面的歌就全没了」,因此我从来都是勾上 “手动管理音乐和视频” 这个选项直接通过 iTunes 往设备里面丢文件的,倒也安逸。
对于完全没有文件夹概念、只是靠音乐库来管理音乐的 iPod 来说,维护一个精选集的正确做法是建立播放列表,甚至可以把每一首曲目进行评分,然后设置条件为「多少分以上的音乐」的智能播放列表来自动筛选音乐。我以前在 iPod 里面就设立过这样的播放列表,但是评分和播放列表、包括里面所有曲目的播放次数都随着 iPod 硬件的更换和淘汰消失了;现在在 iPhone 上我也有过类似于新曲这样的播放列表,但是自从 iOS 音乐播放器的默认视图变成了近期添加的新专辑倒序排列之后我连新曲都不用筛选了,直接从最新专辑开始往前翻就可以,这样也是用了好多年。
当充满回忆的 “Misc” 文件夹 duang 的一下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些年的听音习惯。是的,我忽略了很多回忆。
没有一个精选播放列表,我听的曲目仅限于我想得到的艺人、单曲和专辑。長渕剛的硬盘之歌「とんぼ」、除了一首「Hello, Again~昔からある場所~」外没有任何记忆的 My Little Lover、甚至是 12 年前和一整张『明日へのマーチ/Let’s try again~kuwata keisuke ver.~/ハダカ DE 音頭 ~祭りだ!! Naked~』一起循环着陪我度过华南一周游的 AKB 新曲「フライングゲット」,我都有多久没听过了?除非因为什么事情而特别想起来,否则我不会特意去播放这些音乐。
甚至当我后来整理音乐时标记了ポルノグラフィティ早期名作「アポロ」的时候,我突然疑惑我是不是还应该标记另一首早期名作?只有「アポロ」吗?直到我翻ポルノグラフィティ的作品列表才发现我想说的应该是「アゲハ蝶」。一首都不在我现在音乐库的作品,就更不可能出现在我的播放器里了,尽管它本应该是耳熟能详的曲目。
既然现在我已经尽量把仓库里所有的音乐都导入到 iTunes 音乐库里去了,那么我是不是可以重新在 iTunes 资料库里制作播放列表和评分,甚至,在我的手机上启用自动同步?
什么是自动同步?
手动管理音乐就是把音乐库里甚至不在音乐库的文件单纯通过 iTunes(macOS 自从把 iTunes 取消掉之后已经把 iTunes 的功能分散到了 Finder 和 Apple Music 两个不同软件里,但是基本逻辑并未改变,所以在这里我依然统称为 iTunes)拖放到设备里,但是自动同步是定义好我要把哪些作品同步进移动设备,交给 iTunes 和设备本身自动交换数据。
最无脑的自动同步方法是让 iTunes 同步整个音乐库,但如果整个音乐库的大小大大超过设备能接受的容量占用,就得动用手动选择同步的功能了。除了同步特定播放列表之外,还能够以艺人、专辑乃至音乐分类来定义同步的范围。这个界面在 macOS 里会稍微好用一些,还能动用搜索功能。
自动同步有什么好处?
我现在能想到的好处有三:
1. 手动管理是单向的,设备里的信息无法反馈回 iTunes 音乐库。自动同步则可以把播放次数和设备上可以标记的 “喜爱” 信息(可惜设备上不能直接调整评分)再次传输回电脑里的 iTunes 音乐库,甚至在设备和 iTunes 里各自增加的播放次数也会合并相加计算。此外,在 iOS 设备上通过设备自带网络连接下载到的音乐也可以传输回电脑的音乐库。
2. 手动管理允许多次拖放同一个文件进设备,因为播放器认为你知道你在做什么。如果用户分两次将包含同一首曲目的一张播放列表和一张专辑拖进设备,设备里的专辑将会出现重复曲目,而同步不会, iTunes 自己会完美处理。因此,基于条件的智能播放列表在设备上也可以得到完美的实时更新,而不会因为多次拖放同一个播放列表而出现重复曲目。
3. 更换设备迁移系统或者同一台设备抹掉再恢复备份,只要重新同步音乐就能得到完美恢复的音乐库,不用靠记忆选择音乐重新拖进新设备(未证实)。
自动同步有危险吗?
以前对自动同步最大的诟病就是插不同的电脑上会把数据全部弄消失。按照官网来说,iPod 的确可以和多个数据库同步,但是因为我手上已经没有 iPod 了,我没法试验 iPod 在不同数据库上同步是否会造成数据消失的现象;就现在流行的 iOS 设备而言,在多个数据库之间进行自动同步是不允许的,如果强行同步的话会弹出警告窗口,告知会造成数据丢失的后果让用户确认操作。每个 iTunes 数据库都有独立的识别 ID,除非自作聪明把同一份 iTunes 数据库在不同电脑之间共享,iOS 设备并不会插进不同电脑在 iTunes 里点击同步就没有任何提示地丢失数据。
结合官网的介绍和我自己测试的结果,iTunes 对所支持设备的同步特性应该是这样的:
自动同步有没有什么其他的缺点?
现在已经再也没有什么 iPod 了,那么只能跟一个数据库(=一台电脑)同步就是最大的缺点,想导入新歌必须得去数据库电脑上操作。
然后就是自动同步的逻辑,因为智能播放列表过于依靠 ID3 等信息,在实际应用里还是有一些限制。比如我自己定义同一首歌在单曲、专辑和精选专辑里同时出现的话以最小的单位为准,这样不仅能看到属于这张单曲或者专辑的原本封面也能获得最精确的出版时间,但还是有很多老歌没办法获得早期的原始版本,比如ピンキーとキラーズ的 1968 年名曲「恋の季節」原版唯一数字化居然是 2009 年出版的新 EVA 剧场版 OST……我有一个智能播放列表是按年份归类的老歌,很多类似情况的老歌没法被真正归类进去。
接受了 design 之后,接下来就要遇到软件不 work as designed 的问题了。歌曲不能正确同步会变成灰色,然后前面带个虚线圆圈,不管继续同步多少次都不会被更新。
解决办法:把歌曲从所有同步条件(播放列表、专辑、艺人等)里排除,然后再选一次,歌曲就能被正确同步了。
虽然还是有一些不如意,但我重新理清自己听音乐的需求并且花了一些时间整理同步列表,如今不会因为一两首歌就要把某人的整个精选专辑拖进去了,手机音乐库的空间占用从原本的 40GB 以上降到了 30GB 出头,在有效节约了存储空间的同时扩展了实际保存的音乐库,基于评分和年份等多重条件的智能播放列表可以让我有机会重温更多熟悉并喜欢的音乐,我觉得相当值得。
Fb2k 现在有原生 x64 了